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作为实验室临检的三大常规之一,凝血检测能够为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其医学价值日益凸显,临床对于凝血检测的质量与效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凝新聚智赋能未来——2020华南凝血高峰论坛”在福州隆重举行,线上线下多位业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血栓与止血领域的临床诊疗研究进展与凝血检测新技术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作为本次大会主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福建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欧启水教授谈到:

欧启水教授
 
“近年来,我国在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与实验室凝血检测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会议旨在为血栓与止血领域的临床与检验同道搭建更具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期通过分享学术成果、探讨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血栓与止血性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凝血检测:奠定抗栓药物安全应用基石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我国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高达3.3亿;且心血管疾病高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占我国疾病总死亡的44.7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周洲教授指出:
 
周洲教授
 
“我国心血管病的高发与国家的老龄化程度相关。机体的止凝血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高龄患者的止凝血系统易出现紊乱,加之药物蓄积增加,导致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心血管疾病药物种类繁杂,我国每年有逾5万人因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而接受紧急治疗,其中有近一半为使用抗栓药物导致的出血。“加强个体化用药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在指导抗栓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周洲教授指出,“出凝血是一个整体系统,因而我们需通过止凝血初筛检测、血小板检测、凝血因子检测等一系列检测,对凝血有更为整体化的全面认识。”
 
抗栓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类。以常用的抗血小板类抗栓药物——氯吡格雷为例,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检测能够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选择和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全新发布的《2020 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南》同样指出在降阶梯治疗需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下及CYP2C19基因型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1]。在抗凝药物的应用方面,基因检测及APTT、Anti-Xa、AT等指标可分别为华法林治疗剂量的选择和肝素的监测提供依据与参考。
 
周洲教授强调:“实验室监测已成为指导抗栓药物安全应用的重要基石。临床应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监测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应积极提升凝血检测的质量与效率,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为指导抗血栓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据。”
 
 
凝血检测:助力出血性疾病精准诊断
 
 
凝血检测不仅为心血管病抗栓用药安全提供指导,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需综合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整体判断。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止凝血初筛检测、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缺乏的特殊试验、凝血因子抑制物分析等。其中,止凝血初筛检测主要包括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四项指标可助力临床判断可能发生的疾病种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杨凤娥教授
 
杨凤娥教授
 
杨凤娥教授详细阐释了APTT延长和PT延长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病例解析了针对APTT、PT指标异常患者的诊疗思路(图1、2)。


图1

图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解读检测报告时,应特别注意检测结果的异常是否与标本采集与标本测定环节的疏漏有关,例如抗凝剂使用不当、血浆量与抗凝剂比例不当、采血时机不当、血浆放置过久等均会影响检测结果。当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并与临床诊断相悖时,临床与检验应及时进行沟通探讨,从而尽快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杨凤娥教授特别指出,“与此同时,实验室若能开展更丰富、全面的凝血检测项目,将有效助力临床做出更快速、准确的诊断,尤其是对于疑难重症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突破:引领全自动凝血检测新未来
 
 
随着凝血检测项目的日益丰富和检测样本量的剧增,实验室迫切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更可靠的凝血检测结果,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快速、全面的诊疗依据。如何在保障凝血检测准确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成为实验室亟待突破的瓶颈。选择合适的凝血检测方法是“破局”的关键之一。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急诊临检组组长王炳龙老师详细介绍了现行凝血检测方法的优劣势:
 
“现行的凝血检测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及免疫学方法等,其中生物学方法即检测凝血四项采用的凝固法,这类方法又进一步分为电流法、光学法及磁珠法。电流法因灵敏性及重复性欠佳已鲜少使用;磁珠法较可避免脂血影响,但其检测速度较慢、检测成本较高;光学法虽易受标本性状干扰,但其具有灵敏度高、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等优势,已成为了业内的主流技术方法,罗氏诊断cobas t 511 & t 711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的便是光学法。”
 
王炳龙老师
 
王炳龙老师指出:“要做到凝血检测的质量控制,需要把牢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分析前环节用于客观评价包括样本质量及采集量等方面的样本状态,目前仍存在大量人工操作环节;分析中涉及仪器、试剂、室内控制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分析后包括室内质控、数据管理以及室间质量评价等;每一环节均影响着检测系统是否能准确有效运行。”
 
为应对行业对凝血检测不断提升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罗氏诊断全新推出的cobas t 511 & t 711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了创新的智能试剂管理解决方案——“W.A.R.M.”无人值守试剂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析中的试剂准备与管理自动化;同时,其可在分析前环节进行HIL检查、凝块检测和样本量检测,以有效保障样本质量符合检测要求。此次创新型技术突破使凝血检测真正实现了样本分析前、中、后的全面自动化与标准化,充分满足实验室对检测效率与质量的高要求。此外,cobas t 511 & t 711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还拥有丰富的检测菜单,除了现有的常规筛查和纤溶系统检测外,易栓症、肝素、狼疮抗凝物、凝血因子、血管性血友病(vWD)、直接口服抗凝药监测等都将陆续推出。
 
cobas t 711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参考文献】
[1]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00,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