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夏楠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前期,笔者分享一例以“贫血、血小板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未成年IgG4相关性疾病的病例资料《贫血、血小板升高!异常的指标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近来又遇一例同样因“贫血、血小板升高”收入血液内科并最终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病例。


二人均为未成年女性,年龄相仿,主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相近,但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反应却不尽相同,引起笔者注意。


病程回顾


患者,女,16岁,因“贫血、血小板升高1年余,头痛1周”收入本院血液内科。


患者1年前受凉后出现乏力、面色苍白伴皮肤黏膜黄染、进食后呕吐等症状,无寒战、高热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Hb 89g/L、PLT异常(具体不详)、查寄生虫异常(具体不详),给予铁剂、驱虫治疗,症状好转。后多次复查血常规,示贫血,未治疗。


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痛,枕部为主,进食差,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血常规示:Hb 102g/L、PLT 377*109/L;肝肾功示:总蛋白 89g/L、球蛋白 60g/L,未治疗。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门诊查血常规示:RBC 3.73(3.8-5.1)*1012/L、Hb 96(115-150)g/L、PLT 448(125-350)*109/L;肝肾功示:总蛋白 91.2(60-85)g/L、球蛋白 61.4(20-35)g/L。门诊以“高球蛋白血症;贫血、血小板升高待查”收入院。


既往史:患者10年前因药物中毒,接受输血、透析等治疗(具体不详),自诉对牛奶过敏。患者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入院查体: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均正常,贫血貌,结膜、口唇苍白。自发病来,患者间断低热,体重下降约2.5KG。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其他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见表2。


表1 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

1.png


表2 其他主要辅助检查结果

2.png


临床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中度贫血。


治疗和监测:以泼尼松为主进行治疗,后调整为甲泼尼龙片联合他克莫司胶囊治疗(调药时间不详)。患者定期复查结果见表3。


表3 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结果

3.png


从复查结果看,患者在治疗约1年后(2021.02-2022.01),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都得到了一定改善(2022.01)。但后续,患者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出现贫血症状并伴有炎症指标显著升高。患者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结果得到改善,但血红蛋白浓度改善不明显。炎症指标有所下降,但CRP依然保持在正常参考上限10倍以上的水平。后期,患者曾因脚踝多处溃烂再次住院治疗。


笔者认为此例病例治疗不理想。


分析原因,患者院外是否遵医服药不得而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gG4-RD的诊断是否毫无疑问,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最优?


病程分析


本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升高”,住院期间间断低热;血常规检查符合中度贫血标准;血生化示高球蛋白血症:球蛋白 61.4g/L;炎症指标CRP、ESR、IL-6、PCT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患者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血清IgG4水平升高 2.67g/L。


胸部CT平扫和超声结果提示患者全身多处淋巴结增大。左侧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并组化发现:CD3(+), CD20(+), CD21(+), Bcl-2(+), CD38(+), CD138(+), MUM-1(+), Kappa(+), Lambda(+), IgG(+), IgG4(+,约40/HPF), IgG4/IgG约10%, Ki-67(20%+), HHV-8(-),表明IgG4(+)淋巴浆细胞显著增多。


参照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临床综合诊断标准:①单一或多个器官弥漫性或局限性肿胀或肿块;②血清IgG4水平≥135mg/dL;③组织学检查示明显的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或纤维化,亦或是IgG4+浆细胞浸润满足IgG4(+)/IgG(+)细胞>40%,或IgG4(+)浆细胞>10个/HPF。同时符合①②③者可确诊为IgG4-RD;满足①③者为可能IgG4-RD;而满足①②者可疑为IgG4-RD。


该患者可以诊断为IgG4-RD吗?


不可忽视的一点,该患者IL-6水平在第一次住院时为445.72pg/ml,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下降。但直到最近一次复查,患者IL-6水平依然在正常水平2倍以上。是不是应该考虑与IgG4-RD存在模拟的其他疾病?尤其是浆细胞型Castleman病。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 CD)是一种罕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最早由Benjamin Castleman于1956年报道。


CD又名巨大淋巴结病,临床根据受累淋巴结分布和器官的不同分为单中心型CD(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UCD)和多中心型CD(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MCD)。MCD根据是否感染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 Virus-8, HHV-8)又分为HHV-8阳性MCD和HHV-8阴性MCD。HHV-8阴性MCD又可分为无症状性MCD和特发性MCD(iMCD)。


病理学上,CD可分为透明血管型CD、浆细胞型CD以及混合型CD。CD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目前已知IL-6和HHV-8感染是CD发病的重要原因。


IgG4-RD是一类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由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伴纤维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累及器官的不同,IgG4-R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


IgG4-RD和CD均是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累及淋巴结的IgG4-RD称为IgG4相关淋巴结病(IgG4-related lymphadenopathy, IgG4-RLAD),与浆细胞型CD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方面存在重叠表现。


发病年龄上,前者高发人群在50-70岁,而CD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临床表现方面,二者均缺乏特异性,贫血、乏力等是常见表现;实验室检查,二者均可见高球蛋白血症,血清IgG、IgG4水平显著升高;病理特征上,二者均可见大量IgG4+淋巴浆细胞浸润。依靠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有时不能准确对二者进行区分。伴CD样病变的IgG4-RD被误诊为MCD,MCD被误诊为IgG4-RD的报道时有发生。


但IgG4-RD与MCD的鉴别诊断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MCD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预后差,死亡率高。而大部分IgG4-RD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虽然有些MCD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严重的iMCD患者可发生炎症因子风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根据《中国Castleman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iMCD暂无标准治疗方案,核心治疗目标是控制患者高炎状态。对非重型iMCD和重型iMCD采取不同治疗策略:对非重型iMCD推荐以IL-6单抗-司妥昔单抗为一线治疗用药;对重型iMCD推荐以IL-6单抗为基础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一线治疗方案,但不推荐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MCD。


笔者认为该病例不支持IgG4-RD诊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 淋巴结中IgG4+浆细胞数量:有报道提出IgG4-RD不同病变组织的诊断标准应该不同。累及淋巴结时,IgG4+浆细胞数量应>100/HPF。

  • 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血清IL-6、CRP、ESR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虽然IL-6经治疗后水平下降,但直到患者最近一次复查,依然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而IgG4-RD中,IL-6、CRP升高比例较低,且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能得到显著改善。

  • 糖皮质激素疗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gG4-RD的一线用药,有效率可达90%以上,并可用于IgG4-RD的诱导缓解和维持阶段。该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并不理想,虽然后来加上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治疗,但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CRP、ESR等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Sato等对6例伴有大量IgG4阳性淋巴细胞(IgG4+/IgG+ > 40%)浸润的MCD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6例患者均表现出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清IL-6和CRP水平显著升高。因此指出,单纯依靠血清IgG4水平和IgG4阳性细胞数量有时不能区分MCD和IgG4相关淋巴结病,实验室检查,尤其是IL-6、CRP水平、血小板计数也应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病例总结


IgG4-RD和MCD均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误诊或者漏诊,二者发病于未成年人更加罕见。血清中IgG4升高并组织中IgG4+浆细胞浸润的浆细胞型CD与IgG4-RD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还有待进一步区分。但是准确的鉴别诊断对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预后不好的MCD患者,希望引起医务人员对IgG4-RD和MCD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中国Castleman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7):529-534.

[2]张文, 董凌莉, 朱剑, 等. IgG4相关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3):192-206. 

[3]SatoY, KojimaM, Katsuyoshi T, et al.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with abundant IgG4-positive cells: 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analysis of six cases[J]. J Clin Pathol, 2010,63:1084-1089.

[4]Deshpande V. The pathology of IgG4-related disease: critical issues and challenges [J]. Semin Diagn Pathol, 2012, 29(4):191-196.